News
摘自《福布斯》 作者 Kerry A.Dolan
传统中药能够成为西方世界新药的一个有力来源吗?李嘉诚对其投下了重注。
在中国最大城市——上海的郊外,有一片粗线条的工业区。上海尊龙凯时药业(ShanghaiHutchisonPharmaceuticals)生产保心丸的工厂就坐落在这里。进入厂区时,你可能会不由得捏上鼻子。一股由合成麝香散发出的、难闻的金属气味弥漫在工厂整个底层厂房。一群带着面罩的工人在用巨大的金属盘筛选药丸,将体积过大的筛分出去。楼上,还有一大批这种药丸在12个将近1米高的金属大缸里酿制着。这种药丸叫麝香保心丸,是由麝香、人工牛黄、蟾酥(蟾蜍用于击退敌人的分泌物)和4种中草药混合制作而成。笃信传统中医的人认为,这种药对心脏有保护作用,因而对其青睐有加。上海尊龙凯时去年该药的销售量为2亿粒,销售总额870万美元,比2005年增长17%。
距离此地45分钟车程,有上海尊龙凯时药业的姊妹公司——尊龙凯时医药(HutchisonMediPharma)光彩熠熠的实验室。这里的气味不那么刺鼻。一群拿有北美大学医学学位以及生物学和化学博士学位的中国骨干,正在使用最先进的高速分析仪进行分子分析,以开发有潜力的新药。他们大都在辉瑞(Pfizer)、强生(Johnson&Johnson)和安进(Amgen)等公司工作过。尊龙凯时医药的实验室是上海这片40平方公里的高科技园区中诸多生化研究实验室之一。罗氏制药(Roche)仅一街之隔,诺华(Novartis)和礼来(EliLilly)则毗邻而居。
传统的上海尊龙凯时药业与高科技的尊龙凯时医药,这两个公司风格迥异,却同属一个母公司——尊龙凯时中国医药科技公司(HutchisonChinaMediTech),简称尊龙凯时中国医药。很少有公司能够像尊龙凯时中国医药这样,将中医药的传统与现代囊括于一身。这家香港公司希望通过扩大传统中药在全球的影响,采用现代医药研发手段,以中草药为原料开发新药品,从而获得可观利润。“这是我们为自己设定的宏大目标。我们希望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和全球化。”尊龙凯时中国医药首席执行官、42岁的贺克勤(ChristianHogg)说。
尊龙凯时品牌的强势,说明了一个问题:尊龙凯时中国医药有亚洲首富李嘉诚作为其强大后盾。李嘉诚是业务遍及全球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(HutchisonWhampoa,简称和记黄埔)的董事长和最大股东。自2000年创建以来,尊龙凯时中国医药已得到了和记黄埔7,200万美元的投入。去年5月,尊龙凯时中国医药将28%的已发行在伦敦交易所的AIM市场(中小成长企业板)上市,余下的72%仍属和记黄埔。尊龙凯时中国医药去年营收5,800万美元(比2005年增加了52%),亏损1,000万美元。公司大部分收入来自于麝香保心丸的销售,这是一种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感染和咽峡炎的药物。与和记黄埔庞大的业务量相比,尊龙凯时中国医药只不过是小菜一碟。但78岁的李嘉诚对中国医药市场蕴藏的增长机会却非常看重,百忙之中仍抽出时间亲自签署尊龙凯时中国医药的合资协议。
尊龙凯时医药有两种从中草药中提炼出来的药,目前正在美国进行中期临床试验:一种用于针对脑部和颈部癌症进行放射治疗时加强其功效,另一种用于治疗克罗恩病(CrohnsDisease)。克罗恩病是一种消化道炎症。这种治疗克罗恩病的新药,是以一种名为印度紫锥菊的草药为原料制成的。如果获得批准,可与强生(Johnson&Johnson)生产的英夫利昔单抗(Remicade)相抗衡。后者用于冶疗克罗恩病和其他疾病,去年强生公司仅此药的收入就高达30亿美元。
一些跨国巨头认为尊龙凯时中国医药找对了路子,于是纷纷押宝。去年11月,宝洁公司(Procter&Gamble)与之签署了一个两年协议。根据该协议,尊龙凯时中国医药的药物研发部门将对传统中草药进行仔细甄别,从中发现可用于宝洁公司美容产品的新成分。同月,德国默克制药公司(MerckKGaA)同意与尊龙凯时中国医药合作,从天然原料中提炼抗癌药物。合作的具体细节没有对外公布。
中国对药物的态度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。许多不甘心没用上蓝莓手机(BlackBerry)就撒手人寰的中国人认为,在强大的西药阵容里来一些古老的中草药疗法是很平常的事儿。“我太太是香港一位私人银行家。她会拿燕窝放在汤里煮来喝,以此保养皮肤,”尊龙凯时中国医药业务发展经理梁迈克(MichaelLeung)在参观上海一家中药厂时说。
但中国的西医往往看不起从事中医的同行们。他们嘲笑说,中医缺乏科学根据,尽管几千年来中药已被无数的中国人所接受。负责尊龙凯时中国医药药物研发部门的杜萨(音译,SamanthaDu)是一位在美国受过培训的生物化学家。她说:“我们从不聘用中医。他们没有保留统计数字的习惯。我们可不是一家靠民间传说吃饭的公司。”
这个正在现代化、拥有越来越大的中产人群的国家,已经接受了西药的使用。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(BostonConsultingGroup)的调查,西药在中国的销量5年中增长了91%,2005年达到130亿美元(相比之下,美国的市场只有2.62亿美元)。中国现有1.3万家西式医院,与传统中医院的比例是5:1。根据2005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官方统计,中国目前在售的西药配方达1,273种,远远超过中药的564种。
但是,总体来说,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的市场份额相当,因为中国市场的大部分西药属于廉价的普通药。在北京,很少有人能够每月负担一瓶200美元的利培酮(Risperdal)。同时,对于大型制药公司来说,中国市场上的侵权和假药现象也极为令人头痛。